节目

【3-CUT】直击展览:对话策展人冯博一

所属专辑: 房方陪你看展览
主播: 房方
最近更新: 2020-03-18时长: 11:19
房方陪你看展览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房方与冯博一完整版对话


冯博一:《徐冰:思想与方法》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并兼任何香凝美术馆、金鸡湖美术馆艺术总监。


房方:今天特别荣幸请来了一位我的良师益友冯博一老师,我们最近在7月份,就是应该说在北京的展览现场里边最火的一个展览:徐冰大展策展人之一,我们请冯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


冯博一:大家好,我是冯博一,比较正式的说法叫策展人,或者说叫独立策展人,实际上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江湖策展人。


左起:房方、冯博一


PART1:如何评价徐冰?


房方: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评价徐冰。从您的角度也好,从所谓这专业圈子角度来讲也好,怎么来评价徐冰?


冯博一:我觉得这个问题真是挺大的,但是我觉得徐冰的这个艺术,大概有4点吧。第一就是徐冰的这个艺术本身,就创造性比较强。每次他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总是给人以意外,而且你也寻找不到,比如说某些大师的痕迹。 


徐冰


那么第二就是徐冰的这个创作,他的思考、反省,还有对作品的完整度,逻辑关系啊,就是特别的准确和特别的结实,完整。就比如说凤凰那个作品,他从思路草图到形成,就是他除了作品形态本身,大家看到的。有大量的草图,大量的考察调研究等这种梳理。


 《配猪》

 

比如说《配猪》那个作品,他之前也做了大量的有点像科学调查,就调查这个猪怎么圈养,怎么发情,怎么交配。在这个基础上,他每一件作品的针对性特别的明确,而且也准确,想法完整结实,逻辑性很强。


第三个就是说徐冰特别强调,就是他的作品还是应该具有启发性的。就是你看他的作品还是让你想的很多,无论是对比如说从事艺术的,还有就是对一般观众的,就不同年龄层次的,对徐冰的作品,我觉得都有感受,不会是像有些就是说特别强调所谓的观念,晦涩难懂,无形中树立了一个屏障,让你无法进入。但是他没有这种排斥感,而且具有代入感。


第四个就是说,这个徐冰,特别强调就是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不单纯是艺术本体上的或者说纯视觉上。


PART2:冯博一与徐冰


房方:您最早什么时候认识徐冰?


冯博一:我是在1988年就认识徐冰了,当时我是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徐冰87年做完天书,就开始很有名了,当时徐冰也是中国美协的理事。有一些这样的工作来往。后来1989年的时候,第七届全国美展,徐冰当时是板画部分的评委,我当时是美术家通讯的编辑和记者,我们一起到昆明就是参与评选,后来评完之后,我们又去了一趟西双版纳,所以一路上认识完了后来也也比较投缘吧,从88年到现在,整整30年了。


房方:徐冰在文化圈或者艺术圈引起的那种轰动效应,应该是80年代就有了是吗?


冯博一:他87年研究生毕业的毕业创作就是《天书》,他在中国美术馆三层做过一次展览。那么由那一次大家对徐冰的这个天书的作品,从视觉到观念到它的针对性,还是突出的。


《天书》©房方


80年代是一个文化启蒙,也是对文革反思的这么一个整个文化界吧,所以在美术界当然也形成了一个所谓八五美术新潮的这么一个也不叫运动吧,应该是一个思潮性的。那么徐冰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它没有完全介入到这里头,但是他肯定受到影响。


但是后来徐冰就自己闷头在那个小的工作间,大概六七平米的小工作间,大概刻了两年,就是前前后后大概刻了有4000个伪汉字,那么所谓这个《天书》,实际上就是一个伪汉字,他等于把汉字的这个结构就做了它的一个主观上的处理,但是又是以一种版画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活字板印刷,其实活字版印刷就是一个板块转印。


PART3:关于《天书》


房方:那他为什么做好多实际大家认不出来的字呢?


冯博一:这里有一个背景,徐冰《天书》他的观念上,他觉得不仅仅是中国,是人类历史的这种文化的积淀也好,或者说承载也好,基本上都是以文字来呈现的。 


他做了这些字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汉字,但是实际上你又没法识读,我觉得他更多揭示文化本身的负担,或者说对文化本身的这种思考和反省。说汉字,你就觉得怎么也能认识,但是你真正走进或者你仔细阅读,其实你一个都不认识,他也不认识。那么实际上就是给你对文化本身和你在阅读上就产生了一种冲突。


我觉得它是通过这样一个《天书》的作品,更多的是反省文化本身的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它更多的是带有质疑。


房方:您觉得他当时创作的背景,跟当时中国一帮知识分子都在那搞这种文化寻根等有关系吗?


冯博一:当然有关系,因为70年代末这个开始社会转型,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中国本身的这种社会问题导致的,无法继续再维持了。比如说欧美西方文明已经是一个大踏步的发展,就中国的这种社会跟世界其实距离越来越大了,所以就更多的带有一种反思和启蒙,或者说通过自己的艺术表现艺术创作来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历史能够有所贡献。我觉得更多的是带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天书》应该是比较有针对性,或者说比较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我觉得就是徐冰应该可以算中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艺术家,或者说是一个多媒介的艺术家。徐冰在创作当中运用了很多板块的这种方法,比如说转印付出性,间接性。


但是同时像蜻蜓之眼,我们可以说跨界到所谓电影界了,蜻蜓之眼的这种方法,其实不仅仅是对所谓的当代艺术界,也涉及到这种电影拍摄模式。所以就是所谓多媒介,就是他什么都做,他也做动画,对吧?他也做装置对吧?它也可版画什么的。就是还是比较丰富的这种新的媒介方式来进行创作。


《地书》


那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地书》,比如刚才咱们说到《天书》、《天书》四千多个,看不懂的伪汉字,对吧?后来他去了美国,去了美国之后,在90年代中,中期的时候他创作的叫英文方块字。


他在追求一种所谓普天同文的这种理想,那么这种理想实际上是跟全球化或者说互联网所形成之后,那么所谓的地球村,或者说这种互联网所导致的这个人们在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的一种趋势,那么我觉得像《地书》就是特别地体现了出这样一点。


PART4:关于这次展览


房方:07年是徐冰回国的那一年,也是这个尤伦斯开馆这一年。11年过去以后,尤伦斯去年是这个换手了。开幕那天也去了特别多的人,算不算是今年北京这个开幕式最盛大的一次。


冯博一:反正从目前来说,就是说一个艺术家的个展,能够这么吸引,就是说各个层面的观众应该还是就是说挺突出的吧,因为现在也说不好,是不是?毕竟今年还没过过完,但是我觉得可能最后徐冰展览在10月18号结束之后,它的这个客流量应该是会有一个统计的,那么可能还要量化一下。但是徐冰比如说他1987年创作完《天书》,后来88年其实就开始对徐冰的这种创作进行了讨论,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徐冰现象。那么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徐冰连着三个个展,那么有人说这是徐冰年。


《徐冰:思想与方法》


做徐冰的个展不容易,就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你想想,通过一个展览,把一个人大概40年的创作历程,包括一些代表所包含进去,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限制,或者说是一个挑战。那么第二呢就是说嗯所有的展览你都是根据现有空间来,你来安排的,嘛那么尤伦斯呢这回呢就是等于把它那个就整个这个空间1800平米就全部打通了。那么中间又没有什么隔断,而且又很高大。


那么徐冰的作品虽然有很多大型的作品,当然也有很多这种书卷气很强的,这种啊对这种小作品,那你怎么在这样一个大的空间里,就你既要考虑到代表性作品,也要考虑到一些带有实验性的,但是体量规模不是很大的这个作品。


同时就是徐冰的这个作品的这个就是除了多,还有一个他那个线索,就是说它的不同的系列脉络其实也挺丰富的,你比如文字系列动物系列,对吧?什么烟草系列什么的,完了这里头也还有他的一些影像啊,一些文献资料啊,就就我觉得本身其实是是是挺难的。那么同时呢你肯定也要考虑到就是说各个方面,包括经费这些的一些包括条件的限制。


但是我们又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就是把徐冰的整个40年来的这个创作,能够通过一个展览梳理的比较清楚,那么我们大概呢分为了三个区域,一个是他这个从70年代一直到这个出国之前到90年,那么这个阶段就是在国内创作的这个阶段的一些作品,完了还有一块呢,就是它从90年到2007年,08年吧就是大概他旅居美国这段时间创作作品,还有就是从08年到现在的一些一些作品,大致分了这么几块就整个你按照如果按照我们这个布展的这个流线这么下来,应该它既有一个时间线索,也有一个作品的一个脉络。


《猴子捞月》©房方


冯博一:当然我觉得这次比如说那个配猪的那个能够重新表演,包括还有几件作品,就是说当时很难借的,比如说他那个《猴子捞月》,但是后来还是尤伦斯通过美国使馆,就这条渠道还是把那个作品应该是在国内第一次展。


 



评论1条评论
老科别老

老科别老:从1P过来的,配合收听效果更棒

2018-07-31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