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2.平遥城墙,一部古代战争文化发展史

主播: 畅听旅行
最近更新: 2020-01-16时长: 09:22
房子不是随便盖的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城墙,这一昔日阻挡金戈铁马入侵,浴血抗击敌人的屏障,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逐渐转变了它的职能。今天,它不再是统治者拒敌的深沟高垒,不再是庇护百姓安居乐业的城防工事,也不再是生灵涂炭、尸积如山的流血之地。它已摇身变为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然而,商业化的涂抹总也掩盖不住它斑驳的痕迹,改变不了它沧桑的躯壳。其实,它不需要靓丽示人,不必要盛妆出席,只要以原貌现身,就足以惊艳。


现在人们见到的古城墙几乎全部是明朝修建的。平遥古城墙也不例外。平遥古城墙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据今2700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北伐入侵的猃狁族在此驻军,并建起西、北两面城垣,作为防御工事。后来尹吉甫病逝平遥,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不但在城内建有尹吉甫祠堂,而且在东城墙上还筑有“尹吉甫点将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担心被他赶出中原的元朝残余势力反扑,除了在北方修建长城外,还命令各地州府修葺城墙,加强防御。平遥古城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尹吉甫的旧址上扩建的。建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周长6163米的防御工事。彼时,用掺了石灰的夯土修筑,相较于之前的素土堆筑,更加坚固,而且能使城墙修得更加高耸,据说达到了12米的高度。遗憾的是,今天人们在平遥见到的城墙只有八九米高了。因为,由于古城道路的翻新,使得路面抬高,城墙底部被掩埋。而这一现象,如今从平遥古城的北城门或南城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



城墙原本就是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工事,然而当强弓利箭和抛石杠杆投入攻城战役以后,居高临下的守城兵将显而易见地暴露于城墙墙顶,容易伤亡。于是,不得不在城墙顶部外侧修筑掩体防护,人们称这种掩体为“女儿墙”。这一名称的来历,有一个凄美的故事据说有一个工匠在修筑这一掩体工事时,带着刚满六岁的女儿,女儿看爸爸父亲汗流浃背,绕着父亲用扇子扇风,一不小心踩空摔下了城墙,一命呜呼。工匠万分难过,也得到所有人的同情,于是便把修筑的工事命名为“女儿墙”。而女儿墙的高度正好能遮住城墙上巡行的马匹,因此又叫马墙。明代中期,平遥一带多次受到瓦剌人的侵袭。为了更好地保护守城者,女儿墙全部改由砖砌。



加固的女儿墙虽一时占得上风,但挡不住源源不断的瓦剌铁骑。那些手执长枪、背挎弓剑的瓦剌骑兵来似闪电、去若流星,他们除了攻打城池,还洗劫城外的百姓。就在大明朝的隆庆元年,也就是1567年,瓦剌骑兵再度侵入平遥。守城的官员在城墙上亲眼看到,城外的百姓被残忍的杀害。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公然明目仗胆地奸污妇女。《汾州府志》里记载,王廷明妻李氏,宁死不从被杀害。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堰。”既然派不出兵将抵挡敌人,那么加固城防保护自己总还是可以的吧。于是,一年后,平遥知县岳维华一边发动当地有钱人捐资,一边用自己的“断案抵赎”金增建了六门瓮城,并加宽加深了护城河,还增设了吊桥。于是,增加了攻城的难度。尽管种类齐全的城防工事,会使敌人暂时望而却步,然而土质的外墙总也是赤裸裸的缺陷。这也是守土一方的官员不得不忧心的地方,就在大明朝的万历三年,也就是1575年,时任平遥知县孟一脉请示上级后,将城墙外侧全部以砖石包砌加固。也就是今天人们大家看到的平遥古城墙外侧的模样。



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是汉人的江山,到了清朝成了满人的天下。满族人入主中原后,不同于明朝,少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当然朝廷也用不着派人去修筑长城,地方上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巩固城防。然而为官一方,总是要有些政绩的。就在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路过平遥,一心想要讨好圣上的地方官员得到消息后,立刻在城墙上修建了四座城楼。这些城楼都是二层建筑,上层为重檐九脊歇山顶,下层是单檐加回廊。



由于清朝统治者照搬明朝政治制度,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得到了汉族精英的拥护,于是,四海承平,天下安定。到了咸丰年间,平遥有个知县叫刘叙,他为了强化儒家文化思想,亲笔题词为六座城门冠名,把南门冠名迎薰,北门冠名拱极,上东门是太和,下东门是亲翰,上西门是永定,下西门是凤仪。现在各门的青石额匾依然清晰可见,只是县令大人的良苦用心,百姓并不买账。到如今,当地老百姓始终依旧坚持按方向来称呼各城门。



要说平遥城墙的特色,还得是城墙上的三千垛口和七十二敌楼。说到这儿,很多人都会想到孔子的三千学生和七十二贤人。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据说,在咸丰元年,平遥城内的二十四位商人捐资修葺城墙。而同一时期,南方暴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军起义,太平军打出的招牌是拜上帝教,其主要领导自称与上帝沾亲带故,并且在占领的土地上毁坏孔庙,弃礼法如敝履。对于同为汉人南来北往的晋商,为了表明奉清室为正朔的态度,不得不选择尊儒这条路。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尊儒即是尊孔。又因为孔子做过鲁国的中都宰,平遥过去就称中都。如此一来,平遥商人借助这一点线索,巧妙地将孔子请到了平遥,包括他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于是在修葺的城墙上建成修建了三千垛口、七十二敌楼。也有人指出,启用孔子这块招牌,有郾武修文、祈求和平的意思。



从平遥古城墙方方面面的结构上,可以感受古代战争文化的发展史。如今历史的烽烟早已散尽,昔日的金戈铁马也不复存在,惟有一段城墙几处垛口兀自矗立,仿佛在向过往的游客述说着古城的兴衰荣辱。


评论1条评论
青羽霓裳

青羽霓裳:好好

2018-09-04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